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构建

    发布时间:2020-02-27 浏览量: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技术性强、建设周期跨度较大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按照顶层设计的思想,树立全局思维,尤其强调整体层面的统筹协调,注重多部门协同联动,才能构建一套科学性和可行性俱佳的有效路径。


    创新大数据技术应用,注重感知服务内涵的丰富拓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探索和涌现,从而推动了传统管理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也推动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如南京邮电大学率先建成了以Open Stack私有云技术为基础的校级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服务平台具有统一维护管理、动态分配资源等优势,解决了传统信息系统部署时资源分散、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缩短了部署周期,降低了能耗和管理成本。

    此外,随着大数据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通过与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更精细地刻画师生教与学的特点,并针对性推送教学内容与服务,从而促使教学能够更有效关注个体,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信息化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

    “智慧校园”的核心在于感知体验、主动提供服务业务,感知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来自各个业务应用平台,这就要求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收集,以师生为核心,主动提供知识和服务。

    如在教学评价中,传统教学评价仅重视考分结果分析,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忽视了诊断和改进,而大数据使评价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关注身心健康、个性技能、成长体验,从而使得评价内容从单一性评价转向综合性评价,评价方式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伴随性评价。以人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才能让“互联网+大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树立整体大数据思维,转变师生思想观念

    方法论的层面,相较于传统型的“机械式思维”,“大数据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观。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必将是高等教育时代转型变革的趋势和潮流。

    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共识,但应当以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流程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互联网”的阶段,正确理解“互联网+教育”尚待时日。

    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干部、师生的大数据思维意识,通过干部轮训、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班会学习等各种渠道、形式开展“大数据”相关知识培训,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学会在行政业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收集、管理、分析、运用数据,将高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建立在客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高校整体治理体系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人员“大数据素养”

    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将更需要大数据领域的人才,也更需要广大师生具备“数据素养”。相对于传统信息化建设,大数据驱动发展型的高校信息化技术手段更先进、专业性更强、涉及领域更广,因此对于相应管理及开发应用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

    由此高校要加强大数据相关的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大数据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大对高水平大数据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组建专业人才队伍,为数据开发应用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和应用各种智能化、网络化软件,为数据分析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此外,大数据素养由数据意识、数据定位与采集能力、数据分析与解读能力、数据反思与决策能力及数据伦理五大部分组成。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几乎涉及全校所有行政部门及教学单位,尤其是各级各类行政管理人员,关联大数据开发链条的各个环节,只有在高校管理各级科层设置中广泛提升“大数据素养”,才能有效解决“重开发轻应用”及“数据流通最后一公里”等症结。

    如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成立“智慧校园研究中心”,以此为依托,自主研发并完成晨跑系统、学生宿舍门禁系统、网络投票系统、信息化项目进度管理系统等项目的开发工作,在实践中有效提升团队科研服务水平。


    强化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构建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按照《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要求,建立CIO机制及其职能和管理模式,从而统筹制定符合校情实际、通盘把握、着眼长远、科学合理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牵头有效建立面向数据资源的分级分类综合管理机制、多部门协同联席机制和师生使用评价反馈机制。

    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来说,就是要把组织架构渗透到所有的使用者,高校要想办法有效地组织师生和企业的各种力量,不是从管理者角度单方面的规划功能,而是要充分收集使用者使用后的反馈需求,真正地去倾听和答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而建立准确的需求定位,然后,再基于这些需求和评价反馈,进行归纳优化,形成闭环。而这种体系化的机制设计,必须依赖于可靠的体制建设,依靠于建立在全校层面上的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校园网络系统安全预警机制,提高数据收集、分析、研判能力,构建大数据使用管理的保障机制。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可能涉及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等,高校应在制度规范层面明确大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原则,制定严格规范的数据采集、储存、处理、共享及应用规则。

    南京邮电大学以2017年网络安全法公布实施为契机,从顶层设计上入手,完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加强应急事件和特殊时期的管理,做到了事前可防范、事中可控制、事后可处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促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还需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意识”,牢固树立信息化的决策思维。高校运作系统体量大、范围广,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巨大空间,依靠大数据治理模式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大有可为。高校治理未来要靠数字驱动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技术必将为高校强起来提供技术平台和加速器。

    一方面,用大数据支撑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高校行政管理中“拍脑袋”式的解决方案,数据的应用将有助于厘清教育业务条线逻辑,利用大数据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优势,推进高校治理精准化。

    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在高校中率先启用电子数据注册系统,采用信息数字化手段完成学生学费收缴和新学期注册工作,打通了财务系统、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公用、流转交互,大大提高了学校学费的一次缴清率,学校一次性学费缴费率较前一年同期相比由60%提高到了99%。同时,规范了学生注册工作流程,提高了注册效率,数据报表的形式可以直观反映缴费及注册情况,从而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效支撑教学、科研效能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教学过程和状态,快速准确地发现学习者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其次,对于学生成长来说,伴随式收集的多维数据,有助于形成学习者全方位的成长记录,为其生涯规划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而研究者则可以通过教育大数据审视教学活动的交互过程,发现新规律新趋势,用以指导教师教学和推动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