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各种智能终端。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恶意软件却如影随形,威胁着我们的权益。那么,究竟什么是恶意软件呢?
2006 年 11 月 22 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反恶意软件协调工作组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广泛听取成员单位意见后,确定并向社会公布了 “恶意软件” 的定义:恶意软件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但不包含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
恶意软件具有多种特征,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
强制安装:在用户毫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况下,软件就自行安装到用户的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比如,有些用户在下载某一软件时,不经意间就被捆绑安装了其他软件,这就是典型的强制安装行为。
难以卸载:此类恶意软件没有提供通用、便捷的卸载方式。即便用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卸载,在排除其他软件影响和人为破坏的前提下,卸载后仍有活动程序残留,继续占用系统资源,甚至可能继续对用户造成困扰。
浏览器劫持:未经用户允许,恶意软件擅自修改用户浏览器或相关设置。用户原本打算访问的正常网站无法打开,却被强制导向特定网站,严重影响用户正常上网,破坏了用户的上网体验。
广告弹出:在用户不知情、未许可的情况下,安装在终端上的软件频繁弹出广告。这些广告不仅干扰用户正常使用设备,还可能包含欺诈信息,误导用户点击,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
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恶意软件在用户毫无察觉时,偷偷收集用户的各种信息,如浏览记录、登录账号、密码等。用户的隐私被侵犯,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巨大风险,可能导致后续的骚扰电话、诈骗信息等问题。
恶意卸载:恶意软件通过不明确提示、欺骗或误导用户等手段,让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卸载其他有用软件,破坏用户设备上软件的完整性,影响用户对设备的正常使用。
恶意捆绑:将已被认定为恶意软件的程序捆绑在其他软件中进行传播。用户在安装看似正常的软件时,不知不觉就安装了恶意软件,从而遭受恶意软件带来的各种危害。
其他侵害用户软件安装、使用和卸载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除了上述明确列举的行为外,任何侵害用户在软件安装、使用和卸载过程中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行为,都可归结为恶意软件的范畴。
恶意软件严重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我们在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终端设备时,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安装来源不明的软件,谨慎对待软件安装过程中的各项提示,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共同维护我们的网络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