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教育信息化 2.0 与高校信息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05-14 浏览量:

    摘 要信息化正成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强有力引擎,教育部提出到 2022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乎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提升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阻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广的主要因素,针对《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目标,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推广的有效策略。

    1 引言

    2018 年 4 月 13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2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8 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中阐述:“三全两高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人的教育需求为基础,围绕人这个核心来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育技术创新实践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1]。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大部分高校完成了校园主干网络、管理应用系统、教学应用系统的搭建, 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初见成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为了适应数字化新时代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育回归。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三全”、“一大”建设的核心是资金的投入,而“两高”建设的关键是以师生为中心的全员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化应用的有效推广,让师生都成为教育信息化变革中的使用者、建设者和推动者。

    美国认知科学大师阿兰·柯林斯将现今数字革命时代的信息技术定位于教育回归的推动力,即“用技术去回归教育的本真”[2]。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九十年代初起步,历经多年的建设和摸索,近年来已逐步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师生共享资源、获取信息、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带来了许多便利,信息技术正推动教育回归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教学课堂,教师的课堂角色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了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者, 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3]。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化环境已基本具备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落地、生根后开花结果的关键。

    2 存在的问题

    2.1软硬件设备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局部应用到数字化校园,信息应用系统软件厂商众多,软件版本迭代多次。软件信息系统间普遍存在相互隔离、缺少资源的有效整合、低效重复建设、互相干扰的现象,系统间协同难度越来越大。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受有限资源的约束,一般而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硬件投入远大于信息技术软件投入,一旦前期设计考虑不周,在新系统新技术出现后硬件不能满足要求,想再次投入更新就有困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当软硬件与最新技术脱节太多、不能满足最新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时,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就无从谈起了。

    2.2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把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到了新的发展战略高度,但是多数高校仍然仅仅满足于教育发展支撑的基本层面,没有深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成立了领导办公室,学校领导班子也参与了,但多是挂名,只管开头和结果,并没有深入研究和跟踪建设过程。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很难招揽到

    相对比较优秀的、愿意踏踏实实一直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员[4]。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校性的基础工作,高校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往往是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这样的技术服务部门。由技术服务部门牵头信息化建设,局限于部门本身的服务职能和专业思维,他们既不能对涉及到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的业务有深入了解, 又不能很好的协调和调用学校的资源。“技术导向” 的思维模式,导致教育信息化重建设不重应用,工作重心在技术的实现上。

    现有的业务系统大多根据管理者的需求设计, 较少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用户体验差,用户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产品缺乏吸引力。如果用户在系统建成初期体验感觉不佳,那么在进一步深入使用系统时用户就会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技术部门花大力气建设,却吃力不讨好,职能部门觉得不好用, 用不习惯,最终弃之不用,多数系统最终变成僵尸系统。

    2.3使用者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人才不仅包括信息专业技术人员, 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5]。教师和管理人员是教育信息化最直接的使用者和推动者,他们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都不是信息相关专业毕业,人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都是有惯性的,面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有些教师教育思想保守落后, 没有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只想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有的管理人员对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操作不熟练,不注重基础数据的维护更新,信息化教学管理经常出现信息滞后和失真。

    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另一个主要使用群体,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他们在教学互动、事务处理等信息化应用中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学生亦是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很大一部分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学生的使用痕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的普及面,只有众多学生都受益于信息技术,才真正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用技术去回归教育的本真”的初衷。

    3 建设策略

    3.1软、硬件环境的建设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软、硬件环境是基础。高校“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包括校园网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这个大平台集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生活于一体,从教育意义上来说是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高校的信息化改革进程,全面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适应时代特点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是实现教学信息化、学习个性化自主化、管理自动化、生活虚拟化等教育信息化目标的物质基础,是推广教育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3.2与运营商共建

    信息化建设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资金投入,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设比较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信息化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服务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而言,学校配置的信息化运维人员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高质量服务保障的需要,但服务质量却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对于运营商而言,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是商家积极争取的消费对象,高校与运营商合作建设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可以各取所需,优势互补。高校可以脱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回到规划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充分利用运营商的资金、人才优势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改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3.3信息技术人员到部门轮岗

    沟通的最优途径就是面对面,想要深入了解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参与到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去。信息技术人员到部门轮岗,可以有效汇集部门建设需求,培养部门员工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落地。

    首先,教育信息化建设前期需求分析阶段,职能部门反馈的需求经常不完整,描述的需求有理解偏差,信息技术人员轮岗到职能部门,长期的工作参与更能汇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挖掘用户的关注点、兴趣、习惯所在,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设计贴近工作流程和用户体验的信息化系统。其次,在系统使用初期,职能部门有信息技术人员进驻,能及时解决各种应用问题,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中间起到桥梁作用。最后, 信息技术人员轮岗到职能部门,可以让“技术导向” 和“管理导向”思维相互融合,在系统设计时引入管理思维,在系统应用时传递技术思维,建设用户愿意用,用得习惯,觉得好用的系统,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落地。

    3.4成立校级层面统筹协调的机构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涉及面较广,由单纯的技术部门牵头推进,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技术往往不会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导致信息化建设结果不理想的大部分原因是混乱的管理协调机制造成的。工程开工前应建立由高校分管校长牵头, 教学、学工、财会、人事、后勤等业务部门主管共同参与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互通信息、消除矛盾,统一调度[6]。信息化建设不应该是技术部门为了建设而建设,只有学校领导班子具有信息化的价值理念并引领协调学校各部门迈向自身愿景,学校层面有规划考核,业务职能部门有强烈需求,建设团队有良好的执行力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有力推进。

    3.5务实的教职员工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使用者的信息素养,一是对培训时机的把握:在新功能和新应用发布时组织培训, 通过推荐实用功能强化使用者信息素养;在员工入职时系统培训,从一开始就培养员工的信息化习惯。二是对培训内容的把握:使用者关心的内容往往都与自身兴趣和工作要求相关,针对兴趣可以采用调查、投票的形式收集使用者感兴趣的方向和知识点,采用线上培训、视频讲解、答疑等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使用者的痛点。三是对培训方式的把握:除了常规的机房集中培训,还要充分扩大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线上培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员在职能部门轮岗进行现场培训和操作指导,充分创造一线信息化操作人员到其它信息化建设有成效的高校参观学习的机会。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布局逐渐由单一形态的普通教室转型为多功能、多形式的学习社区[7]。现代信息技术极大的改变了教育领域的管理、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具有深远意义。